欢迎访问湖南乐达国际旅行社官方网站!
24小时服务热线0731-85121198
研学旅行/STUDY TRAVEL
访千年古都 追盛世中华
  • 图片1.png
乐 达 价:3780/份
市 场 价:¥4290
产品经理推荐

目的地简介西安古称“长安”,地处中国中西部,是陕西省的省会。这座历经13个朝代兴衰的城市,犹如一座巨大的博物馆,无论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历经沧海桑田

马上预订*点击预订或电话预订!

 

目的地简介

西安古称“长安”,地处中国中西部,是陕西省的省会。这座历经13个朝代兴衰的城市,犹如一座巨大的博物馆,无论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历经沧海桑田的古城墙还是曾经藏有天竺经书的大雁塔……古人留下的一砖一瓦,无不揭示着历史的底蕴。

 

研学主题

研学主题:访千年古都 追盛世中华

研学对象:小学3-6年级以及初高中学生

课程意义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许多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自然标识与精神标识。一朝步入长安,一日读懂千年。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省会。长安自古帝王都,是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有罗马、东有长安”,历经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其庄重、典雅的城市仪表之下,深藏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脉络。这次我们游览的各个景点,都蕴含着深刻悠久的历史文化,同学们此行之后,每个人都可以领会到何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课程目标

课外知识补充

阅读推荐:陈忠实《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贾平凹《欢喜》  卢照邻《长安古意》、白居易《长安道》 李白《长相思》

影视推荐:陈凯歌《荆轲刺秦王》、纪录片:记录西安的城市变迁、历史沿革、人文气质《天人长安》《西安事变》

 

研学背景知识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有“千宫之宫”美誉的唐大明宫是盛唐时期最富盛名的皇家宫殿群,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方起点唐长安城的代表遗存。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对遗址区进行全面保护展示的城市中央公园,总占地3.5平方公里,于2010年10月盛大开园,2011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2014年6月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东方大遗址保护典范、世界文化遗产,满载着历史的记忆,洋溢着现代的气息。在这里,盛唐文化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相映生辉。从“盛唐第一门”丹凤门到西北首家IMAX影院,从恢弘大气的含元殿到如梦如幻的太液池,从综合性科普展馆考古探索中心到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实现了保护与展示的完美结合。这种大体量的遗址保护展示在世界上少有所见。旨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令人穿梭于古今之间,感受盛唐皇宫的独特魅力,享受绝无仅有的文化之旅。免费体验拓片(陶艺制作需提前预约)结合我景区考古探索中心项目特色,以“什么是考古”、“怎样进行考古”、“丝绸之路与世界文化遗产”为主切入点,推出“穿越千年,走进历史,考古探秘,对话唐朝”系列考古体验项目。通过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研学旅行考察,使学生感受到千年古都文化,学习到唐朝历史知识,增进民族自豪感、历史危机感以及社会责任感。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1961年秦始皇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将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秦兵马俑发现于1974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每乘车前驾有四马,车上各有一御官俑。铜车马造型逼真,装饰华美,大量使用金银为饰品和构件,制作非常精巧,被誉为“青铜之冠”。在秦兵马俑陪葬坑遗址上建立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1979年正式开放,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2011年9月30日,9901、0006陪葬坑陈列厅正式对外开放。0006陪葬坑位于秦陵内城以内,封土西南,2000年发现。面积约410平方米,出土彩绘文官俑8件,御手俑4件,铜钺4件,木车遗迹一乘,殉葬的活马约20匹。9901陪葬坑位于秦陵内外城之间,封土东南,1999年发现。面积约800平方米,1999年5月8日至6月15日,对陪葬坑的中部进行试掘,试掘64平方米,在中部棚木之上出土青铜大鼎一件,重212公斤,口径71厘米,高61厘米,在北部过洞中出土11件彩绘百戏俑。出土的陶俑,不着铠甲、不穿战袍,上身赤裸,下身着裳。姿态各异,风格、服饰、装束等都与一二三号陪葬坑出土的兵马俑迥然不同。有学者认为这批陶俑的原型可能是象征着秦代宫廷娱乐活动。2011年6月3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秦陵博物院又启动了9901陪葬坑和秦陵部分建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

半坡博物馆,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汉服,又称“华夏衣冠”。《左传》有言:“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我们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汉服有许多种样式,如“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按穿着场合,又分为常服和礼服。“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 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家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也成为了民族意识的一部分。自古中国是以忠孝立国 文须知孝,武必精忠,尊师重道!中华文脉千年不绝,跟老师一起诵读孝经:《孝经》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今日三拜,感念亲恩!学子谨记 文须知孝 武必精忠 着我汉家衣裳 兴我礼仪之邦!

研学课程安排

TAG:
0
x
访千年古都 追盛世中华预订
预 订 人:(*)
出游日期:(*)
出游人数:(*)
儿童人数:(*)
联系电话:(*)
出发地址:(*)